美国文化及环境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白领”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室上课。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劲头,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
不拘礼节是为了使人们在交往中更轻松、自在一些,从而更快地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也许是美国人性格开朗的一个原因。
◆ 头衔与称呼
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相反,美国人喜欢用职业的名衔作为称呼,因为它靠自己“挣得”的,而不是世袭相传的。试举例如下:哈利法官(Judge Harley)、史密斯参议员(Senator Smith)、克拉克将军(General Clark)、布朗医生(Dr. Brown)、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怀特神父(Father White)等。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美国人以“先生”、“小姐”、“太太”相称。
◆ 样样自己动手
欧洲、亚洲等国家的有钱,为了显示气派,或者为了从琐碎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常常雇佣女仆、厨师和司机等人侍候自己及家人。
在美国,这种情形不多,因为他们讲究“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在美国,不管是医生、教授、律师、商人,他们都是自己煮饭、洗衣、上市场购货。他们有社会身份,但不认为干家务会降低他们的体面身份。他们也有经济实力雇佣“保姆”,但觉得自己会做,没此必要。上美国人家作客,人们可以常常看见大教授、名医生自己下厨烧饭做菜。至于修剪草坪、整理车库和油漆屋顶等之类的粗活,有社会身份的人不仅无厌烦之感,反而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 不喜欢沉默
与美国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西方人中要数美国人最奔放、最随和、最坦率――这当然是美国人的可爱之处。这种奔放,随和性格在“侃大山”中表现得十分显著。美国人一旦与人拉开话匣子,便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他们不喜欢干坐着不出声,若是发现对话者久不出声,会马上设法让他加入神侃之中。
◆ 说话直率
中国有一条古训,“礼多人不怪”。我们请人来家吃饭时,明明做了一桌子的菜,却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菜,随便吃吃”。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谦在我们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然而,美国人对这类“转弯抹角”方式表达的礼貌觉得难以恭维。在他们看来,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必要在简单的事实面前添加多余的修饰词句。由于美国人讲究直率,在平时的交往中,他们对事情和人都乐于直抒己见,坦言相告。
这种直率反映在评议使用上,美国人在交谈中“废话”(waste words)较少。他们在回答他人的提问时,喜欢用简单、但观点明确的“yes”, “sure”, “No”, “of course”等词。这些简单的答语并不表示美国人讲礼貌,或者脑子简单,而是他们不拘礼节、坦率直爽之性格的体现。
◆ 批判精神
在东方文化体系中,批判精神是一个薄弱环节。或出于尊敬,或出于礼貌,或出于惧怕,或出于敬畏,人们对权威很少提出质疑,更遑论挑战。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人们从小就训练孩子发问,培养他们求知和的习惯。孩子提出问题后,美国家长和老师们不是马上给个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有时,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包办”解答。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有时,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包办”解答。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
美国人的这种质疑、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评式(critical)态度。年青人与长者会因意见相左而互相争辩;学生与教师会因看法不一致而“唇枪舌战”一番;新手与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美国人对权威质疑不是不尊敬权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讲座才能辨析真伪,从而逐步接近真理。此外,在美国人看来,人的尊严之要素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而独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能力。要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质疑和批判时,针对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 真话重于客气
在不少国家,人们互相交谈时,喜欢拣对方高兴听的知说,而不愿指出事实真相,以免伤了和气。这多半是出于客气和礼貌。但在美国人的眼光里,这种心地善良的客气和礼貌不及真话重要。美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箴言:“诚实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换句话说,在比较诚实、客气、礼貌、家族声誉孰轻孰重时,美国人把诚实放在首位。因此,在美国如果要说某人的坏话,最厉害的一句是“你不能相信他”。
◆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
美国人讲究直率,又珍视真实,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闲聊,碰到不懂的问题,或没听清楚的句子,他们爱刨根问底,弄懂弄通。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在他们看来,不懂并不可怕,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可怕的和令人羞耻的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基于这条原则,美国教师讲课时,如果学生不提问题,他便认为学生都懂了。他决不会主动去问学生需要解答些什么问题,因为他认为那是学生一方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考虑面子问题,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
◆ 邀请
邀请亲戚朋友参加某项活动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用电话和信件通知。在美国,接到参加正式宴会或某一晚餐的邀请时,不管是书面通知还是电话通知,被邀者一般得作出答复,让邀请一方知道你是否参加。如果接受邀请之后突然发现不能如约前往,被邀一方有必要及时通知男主人或者女主人,说明不能赴约的原因。真的赴约时,客人应该准时到达,或在约定时间后的5分钟至10分钟内赶到。如果提前赶到的话,客人最好别马上进屋,而可以在外面附近地方溜溜看看,直到时间到了再按门铃进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国人对准时性特别讲究,他们的活动安排常严格地按照定下的时间表运转。当美国人邀请他人来吃饭作客时,男主人或女主人大多自己下厨掌勺。为了准备好可口的菜肴,他(她)一般要忙到入席之前。客人来得过早,主人陪客做饭两头不着落,给双方带来不便,且主人还有害怕怠慢客人之嫌。如果客人因某种原因迟到15分钟以上的话,美国人通常期待客人打电话通知他们,不然,他们会因客人迟迟不来而徒增忧虑。用餐完毕,客人一般不匆匆离去,而是稍坐片刻,闲聊一番。约摸半小时左右,客人起身告辞,并在离开前再次感谢男女主人的盛情款待。
◆ 随便与约束
美国人待人处事上表现得灵活随便。几乎每个英国绅士都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做才不失绅士风度;而美国人,尽管有关礼仪的书充斥于市,却很少在礼节和习俗上统一起来。除了在上层社交场合,美国的普通民众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摆脱了种种不利于人们接近的等级性清规戒律。美国人的这种待人接物态度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在美国人看来,礼貌规范是由人制订出来的,它们不应该成为限制人的僵硬模式。因此,在美国,没有法庭制订社会礼节,也没有上层阶级强行规定执行这类礼节。各种社会礼节主要按照人们的生性习惯去落实在行动上。由于美国人在行为举止上较少约束自己,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随便。 他们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
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的教育还算成功,美国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成为好父母、好公民,美国的军队也偶尔能打些胜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也许可以这样解释:美国人热爱自由,不愿被人强行控制,然而在真正行使自由权利时,他们仍受法律观念约束,有分寸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潇洒”。事实上,尽管美国人表面上办事满不在乎,不尊重法律,但实际上,美国人是极其崇尚法治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下功夫研究法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律师像美国那样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人可以无所顾忌地用粗话批评总统和国会,但对最高法院却以敬畏的精神相待。这也许是美国人在随便与约束上保持平衡、弛张相宜的最好例证。
◆ 气候环境
美国位于西半球,地处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丰富,本土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美国经常产生龙卷风,所以也被称为“龙卷之乡”。
(一)东北部和五大湖区属於大陆性气候,类似我国北方,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昼夜温差不大。
(二)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属亚热带气候,有时会有骤雨,但马上会雨过天晴。
(三)中部内陆地区春夏气温高、湿度大、冬季寒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四)西部沿太平洋地带北段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尤其是加利福尼亚洲以阳光灿烂著称。前往美加旅游携带的衣物应以轻便、舒适、保暖为主。